12月12日,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支援广州天河核酸采样队圆满完成支援任务,胜利归来!
同袍战疫,共克时艰
11月28日上午,接上级部门关于组队支援广州核酸采集的指令,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在不到2小时就组建起一支25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核酸采样支援队,于当天中午12:30离开医院,与汕头市其他兄弟医院队员一道,启程驰援广州天河核酸采样工作。
这支队伍的成员来自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均有支援核酸采样的经验,还有医护人员刚从本土抗疫一线归队,才结束隔离休整便直接到医院集结准备出发。他们再次逆风前行,冲到抗疫战场最前沿。
城中村内,扫街扫楼
11月29日清晨6:30,天还将亮未亮,队员们便已集结完成,出发前往驻点街道——棠下。在队长刘新城的带领下,大家迅速熟悉街道情况,布置防疫工作场所,分配采样物资,医护与志愿者搭档配对,便正式开展封控区及高风险区的“扫街”、“扫楼”工作。
棠下街道以城中村为主,人口密度高,“握手楼”暗无天日,出租屋密不透风。队员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腰间系着大袋小袋,身上背着采样用品,在潮湿的街道走街串巷,在狭窄的楼道负重爬楼。因为要逐栋逐层上门采集核酸,而居民楼大多有7-9层,有的甚至11层,穿着防护服,戴着N95口罩逐层攀爬,一遍遍重复“您好,核酸采样,口罩带好”,遇上不理解不配合的居民,还要耐心解释沟通。几个小时下来,队员们滴水未进,衣服却湿了又湿,可谓是对体力、耐力的极大挑战。
第一天工作结束,回到驻点酒店已是深夜11点,大家顾不上身体疲惫,纷纷在工作群里交流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总结不足分享经验,只为第二天能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政策调整,胜利可期
11月30日,广州各区发布解除封控消息。12月2日,接指挥部通知,汕头支援队伍负责天河区5条街道核酸采样便民服务点的采样工作,与以往的采样场景不同,居民们早早排起了长龙,争相来做核酸检测,为了给市民提供便利,队员们都尽可能延长工作时间,结束工作回到酒店又是暮色苍茫。
因政策调整后广州各大医院门诊量剧增,支援棠下街道的广州市各医疗队陆续撤离,12月3日起,汕头支援天河核酸采样队接管了棠下街道高风险区核酸采样全部任务。为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队员们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起床,迅速吃完早餐就出门,提前到达工作场所,第一时间和社区工作人员确定当天高风险楼栋的数量,分配当天采样所需物资,明确各自任务后便分头行动开展工作。
从深秋到初冬,一道道白色的身影依旧穿梭在棠下街道的高风险区,大家齐心协力、并肩同行,不同医疗单位的队员们从互不熟识到互相帮助、彼此鼓励,与社区志愿者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居民也从“轻点!轻点!”变成了“谢谢!辛苦了!”
合力攻坚,薪火相传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上门采样以3人为一组,即1名社区干部负责带路,1名志愿者负责扫码登记,1名医护人员负责核酸采样,彼此配合熟悉后不再更换搭档。
同时为杜绝交叉感染,不断提高社区志愿者的专业能力,附二院支援队员与其他医院队员一起为140名社区志愿者进行手卫生、防护服穿脱以及核酸采样等培训,认真讲解每个环节,详尽分享各项经验,对不规范的实操进行一对一纠正指导,为棠下街道留下了社区自有的基层采样队,赢得了区委干部和志愿者们的一致好评。
从封控过渡到解封,从初时忙乱到逐渐坚定信心,队员们在摸索中前进,在坚守中看到胜利的曙光,12月9日,支援队伍接天河区委组织部通知,疫情防控工作告一段落,此行支援任务圆满完成。从出发,到凯旋,11个日日夜夜,他们以勇敢逆行的身姿,披坚执锐,冲锋在前。感谢挺身而出的你们,你们辛苦了,欢迎回家!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支援广州天河核酸采样队(共25人)
刘新城、唐银荣、陈丽花、林海义、谢闯、汤晓仪、王妍真、李海明、蔡沁铭、郭天明、连圳、孙凯芝、李冰娜、陈丹纯、黄馥桦、曾卫平、黄浩丰、李巧玲、蔡焕锐、许荣耀、林伟洵、林杰、高旭、王梅子、邱剑翔
通知类别:汕医新闻 撰稿人:附二院 审核人:组织宣传统战部
粤ICP备10216025号 © 汕头大学医学院 | 地址:汕头市新陵路22号 | 515041 | 汕头大学医学院网络与信息中心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