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双百行动”开展以来,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以医疗队驻点的形式对口帮扶揭西县第二人民医院,持续推动先进诊疗技术在基层落地生根。附二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余伟博士赴揭西县第二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已近一年,期间指导该院心血管介入团队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包括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Shockwave IVL技术治疗冠脉严重钙化、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等,实现了该院心血管介入“从0到1”的跨越,推动心内科诊疗能力快速提升。
近日,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余伟博士带领揭西县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介入团队,成功为一名冠心病患者实施“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术”。这项心脏介入前沿技术的顺利开展,标志着该院冠心病介入治疗再上新台阶,在介入无植入诊疗上取得又一重大突破。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植入冠脉支架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传统的冠脉支架植入是将金属支架植入心脏的冠状动脉并长期留置于体内,以维持血管通畅,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让不少冠心病患者对成为“金属心”心生顾虑,望而却步。而生物可吸收支架是完全体现“介入无植入”理念的一项新技术,既能为患者解除病痛,又能让他们告别“金属心”。
患者为中年男性,因“反复胸闷胸痛”一个月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造影提示:右冠脉中段狭窄85%,前向血流TIMI3级,术前患者较抗拒植入金属支架,且希望尽量植入新型的可吸收支架。由于生物可吸收支架有着严格的适应症,经过严格筛选评估,结合患者冠脉病变存在可吸收支架植入指征,最终决定为患者行冠脉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术。
在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手术严格遵循了“充分预处理-选择合适的支架尺寸-充分后扩张”(PSP)的操作规范,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支架贴壁良好,支架近远端未见夹层,效果非常理想。术后造影显示患者病变狭窄处消失,胸痛症状明显缓解,目前正在稳步康复中。
“生物可吸收支架”采用的是左旋聚乳酸材质,在植入体内后,经过2到3年的降解期,可全部降解为对人体无毒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最终完全排出体外,避免了金属支架植入后因永久留存体内而可能带来的远期支架内再狭窄或血栓风险,真正实现了从“血管再通”到“血管再造”。
目前,生物可吸收支架相对适合年轻患者,要求冠脉造影检查血管弹性较好,无迂曲、钙化,植入支架处无大的分支血管,且病变长度较短。因此,在进行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手术前,需要进行严格评估,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仔细考虑和选择。
“生物可吸收支架”适应症范围主要包括:稳定性冠心病或中低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参考血管直径2.75~3.75 mm之间的病变,预扩张效果满意的无钙化或轻度钙化病变,分支血管直径不超过2.0 mm的分叉病变、长度≤20 mm的病变。
通知类别:汕医新闻 撰稿人:附二院 审核人:组织宣传统战部
粤ICP备10216025号 © 汕头大学医学院 | 地址:汕头市新陵路22号 | 515041 | 汕头大学医学院网络与信息中心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