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成功实施潮汕地区首例胸腔镜下次级隆突重建手术,在微创切口与肺功能保护的“双轨赛道”上实现了圆满成功。在该创新性技术加持下,患者获得更加优质的康复效果。此次手术的顺利开展,标志着附二院心胸外科在高难度手术领域取得跨越式突破,微创技术迈上新的台阶。
咳嗽气促牵出恶性肿瘤 传统方案面临艰难抉择
患者,女性,30多岁,近两个月来无明显诱因频繁出现气促、咳嗽症状,在改变体位后气促有所改善。在外地医院进行CT检查后,结果显示“左肺上叶支气管中断,考虑肺癌并左上肺阻塞性肺不张可能”。
气道肿瘤的根治通常需要手术切除。目前,根治次级隆突肿瘤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三种:
(1)左全肺切除——操作相对简单,但对患者创伤最大,严重影响术后生活质量;
(2)左上肺袖式切除(保留左下肺叶)——操作复杂,但能在一定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3)次级隆突重建手术——虽然切除和重建的难度最高,但对患者最为有利,尤其是在微创胸腔镜下操作,可实现肿瘤根治、无肺组织损失以及切口微创的三重优势。
得知这样的结果,患者陷入艰难抉择:实施传统简单的左全肺切除虽能根治却将永久丧失40%—45%肺功能;肺叶袖式切除虽能保留部分肺组织,但术后生活质量仍然打了折扣。最好是寻找优秀的医疗团队实施次级隆突重建手术。
设计模型辅助高难度手术 精准施术守护呼吸自由
“症状隐匿、部位特殊、难度大”——这都是气管肿瘤的特殊“标签”,气管肿瘤手术因此被称为胸外科手术领域的“王冠”,是一道公认的难题。手术既要完整切除肿瘤,避免重要的血管及神经的损伤,又要在微创切口下对切除后的主支气管、上、下叶支气管进行手工缝合重建,这是对外科医生手术技巧的最高挑战。
经多方咨询了解,考虑手术安全、方便就医等综合因素,患者最终决定来到汕大医附二院心胸外科进一步检查及手术治疗。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其左侧第二隆突有新生物堵塞,气管镜无法通过。经病理活检,新生物被确诊为类癌,即左侧次级隆突类癌。心胸外科副主任黄伟哲组织医疗团队对该疑难病例进行讨论研究,决定为患者实施“胸腔镜左侧支气管肿物切除+次级隆突重建”手术,以最小的创伤切除支气管内肿瘤。
术前,手术团队为患者量身绘制了手术模型,精准复现患者气道结构,在模拟手术中预演了“肿瘤切除-气道塑形-腔镜吻合”的全流程。 “就像在交通枢纽中心拆除炸弹”,主刀医生黄伟哲副主任用形象的比喻诠释手术难度,“次级隆突是连接左主支气管与肺叶支气管的岔道,既要彻底切除被肿瘤侵蚀的气道,又要重建支气管的‘立交桥’。”
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复查CT显示,曾因肿瘤堵塞塌陷的左上肺完全复张,支气管镜检证实重建气道畅通无阻,病理气管切缘无癌细胞残留。
更令患者惊喜的是,术后次日即可下床活动,恢复至原来的体力水平,真正实现“肿瘤根治、肺零损失、微创康复”的三重理想目标。
黄伟哲医师科普 器官功能微创与切口微创
近三十年间,胸腔镜微创手术技术历经了四孔、三孔、单操作孔至单孔的迭代演进,逐步确立了胸腔镜微创技术在胸部外科手术领域的主导地位。但这仅仅是微创切口技术的提升,更值得重视的是,肺脏器官的微创,即如何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保留更多的肺脏组织,最大化保存病人的肺功能,以便日后生活工作所需!
附二院心胸外科团队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微创外科的终极目标不仅是缩小手术切口,更应聚焦在功能性器官保护与组织创伤最小化。基于这一理念革新,团队构建了“器官功能微创”与“切口微创”双轨并行的新型微创治疗体系,以恢复患者的健康为导向,不断朝精准化、功能化、微创化的方向前进,为广大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通知类别:汕医新闻 撰稿人:附二院 审核人:组织宣传统战部
粤ICP备10216025号 © 汕头大学医学院 | 地址:汕头市新陵路22号 | 515041 | 汕头大学医学院网络与信息中心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