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二院医学影像科林艳主任医师课题组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食管鳞癌早期检测最新研究成果
2024-03-21 12:39:55   

近日,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林艳主任医师课题组在食管鳞癌早期检测领域研究上取得新突破,汕大医附二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汕头市中心医院、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多名研究人员,在国际高影响力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国科学院一区顶刊,JCR Q1,IF =16.6)上发表了题为“NMR and MS reveal characteristic metabolome atlas and optimize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arly detection”的研究论文,聚焦食管鳞癌早期诊断的重大需求。附二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赵妍(导师:林艳)、肿瘤医院马长春博士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附二院吴仁华教授和林艳主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

据统计预测,若发病率保持现状,至2040年全球新增食管鳞癌病例可能高达80.6万例;而现有的临床早期检测方法存在局限性,使得许多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在我国,基于卫生经济学分析,食管鳞癌的早期筛查已被证实为最具成本效益的癌症防控策略之一。因此,亟待开发出一套可靠、非侵入性、可及性高且经济适用的工具,以推动食管鳞癌的早期检测。

食管鳞癌的发生和演进是一个历时数年的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预示恶性组织病理学改变之前的代谢表型变化可能为食管鳞癌的早期发现与及时干预提供重要契机。课题组负责人林艳主任医师精准把握这一关键点,在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金及省高校重点研究平台项目支持下,以质子核磁共振(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为研究驱动工具,结合靶向定量质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对1153份多维度匹配的样本进行跨平台检测分析,发现“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在食管鳞癌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紊乱。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食管鳞癌的代谢特征,也为后续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筛选提供了重要线索。团队进而研发并优化了一套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体液代谢标志物组合,仅需五种血清或尿液代谢物即可高效识别早期食管鳞癌,大大提升了早期筛查的可行性。目前,此类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检测方法已在英国、加拿大等国实现临床应用,而本次研究是首个将其大规模应用于食管鳞癌样本检测的案例(临床研究注册号ChiCTR2300073613 )。

此次研究成果以林艳为第一发明人已申请并成功授权3项国家级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23 1 0346063.1、ZL 2023 1 0346065.0、ZL 2023 1 0346073.5),并通过多中心样本验证,不仅为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课题组在医学影像和肿瘤诊断领域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林艳课题组将以此次科研成就为动力,深化与国际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持续推动医学影像与肿瘤诊断研究的发展。同时,积极推动这一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和应用,助力食管鳞癌早期筛查工作的开展。

论文首页图.jpg



通知类别:学术科研      撰稿人:临床医学学科      审核人: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