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研室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另有教辅人员3人。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
学术骨干:
郑锦鸿:
男,1967年3月生,药物化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汕头大学医学院化学教研室主任,广东省药学会药物化学委员会委员。1989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化学制药专业。同年考取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5年硕博连读的博士研究生,师从为廖清江教授从事甾体药物的开发研制工作,1994年获得药物化学博士学位。1994年7月至今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化学教研室和药物研究室工作,为临床医学本科本硕班讲授《有机化学》,2007年荣获李嘉诚基金会卓越教学奖。
刘道军:
男,1969年11月生,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青岛化工学院(现青岛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工业分析专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青岛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考取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马季铭教授从事混合反胶束的结构与性能研究,1998年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98年11月至1999年12月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ETH)材料系做博士后,从事囊泡辅助的氨基酸和多肽的缩聚研究。2000年5月至2003年6月在比利时鲁汶大学(KULeuven)化学系De Schryver教授课题组从事研究员工作,研究课题为树枝状超支化高分子的自组装和光化学研究。其后转至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Crooks教授课题组继续研究员工作,研究领域为微流体体系中生物大分子的微电化学检测。2004年7月回国到汕头大学医学院化学教研室任教,为临床医学本硕全英班全英讲授《基础化学》。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20余篇被Macro. Rapid Commun., Macromolecules, Langmuir等SCI期刊收录。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核心成员1项。
盘鹰:
女,1968年1月生,药物化学教授,硕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化学制药专业;1992年考取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心血管药物的开发研制工作,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1995年7月至今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化学教研室和药物研究室工作;期间于2003年考取汕头大学医学院病理及病理生理学专业在职博士生,师从张锦堃教授从事肿瘤基因免疫治疗的疫苗研制工作,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承担临床医学及药物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等课程的教学。2007年获汕头大学医学院优秀授课教师二等奖。近年来主要从事抗氧化、抗自由基活性化合物及抗肿瘤药物的合成及活性应用研究。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9篇被SCI期刊收录;获发明专利6项。
倪文秀:
女,汕头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 年于香港城市大学生物与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 2011年12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工作至今,历任博士后、副教授、特聘教授,期间2018年应邀赴香港大学支志明院士课题组交流访问。主要从事两方面研究: 1)金属基药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 2)设计合成光学化合物及其应用研究。已获得一项国际发明专利授权,
总发表论文16篇。近年来在国际顶尖化学期刊 《Angew. Chem. Int. Ed.》 与 《J. Am. Chem. Soc.》 发表文章。其中 《Angew. Chem. Int. Ed.》 文章被选为封底文章,而《J. Am. Chem. Soc.》文章上的工作被美国化学学会 Noteworthy Chemistry 栏目作为科研亮点介绍。已主持了四项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一项国家重点重大研究项目,入选 2016 年“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入选 2016 年度扬帆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项目。承担教学课程有《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抗肿瘤药物设计与发现》等。
黄永亮:
男, 汕头大学医学院副教授,1987年10月生。2010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在鲁统部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从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合成与性能研究,并于2016年获中山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暨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李丹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具有良好抗菌活性、高稳定性、发光、传感等新型多功能金属有机框架晶态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的合成构筑、结构表征、生物分子识别及药物负载缓释,以及药物分子识别进行理论模拟。2020年1月入职汕头大学医学院化学教研室任教,讲授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生《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已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得一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主持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现主持一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青年提升项目。
罗朝生:
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随之在海外的有机合成化学以及化学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罗博士的主要科研训练为有机小分子催化。他发展了手性磷酸催化的4-氨基四氢喹啉骨架的构建(J. Am. Chem. Soc. 2013, 135, 8193-8296),二级胺促进的二环[3.1.0]己烷结构的合成(Nature Commun. 2015, 6, 10041),以及有机超强碱催化的醇对苯乙烯的直接加成(J. Am. Chem. Soc. 2018, 140, 3547-3550;J. Am. Chem. Soc. 2022, 144, 9586-9596)。最值得一提的,他是氟化铯催化三氟甲基芳烃脱氟烯丙基化反应的发现者(J. Am. Chem. Soc. 2019, 141, 14120-14125)。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碳氟键的断裂和含偕二氟结构单元化合物的合成具有重要意义。他的研究兴趣是药物合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
朱勋:
男,硕士生导师,2015年于日本九州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21年5月至今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化学教研室工作,为护理专业本科讲授《基础化学》,为药学专业本科讲授《药物定量构效关系》。主要从事材料分子设计和理论方法的开发。入选2017年广东省“扬帆计划”引进青年博士人才项目。
粤ICP备10216025号 © 汕头大学医学院 | 地址:汕头市新陵路22号 | 515041 | 汕头大学医学院网络与信息中心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