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首页  ->  信息公开  ->  学校概况  ->  年度工作计划
2022年工作计划


新的一年,我们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实事求是,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担当精神、开放思维、创新行动开展工作,坚持放管服,准确定位,聚焦主业,回归本科教育、回归科研本质、回归医疗常态,实施人才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协同攻关,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搞好科研基础建设,融入湾区拓展新渠道,加强附属医院教研能力提升,以“健康中国2030纲要”为行动指南,加快推进临床工作向“健康中心”转型,使医学、教育教学、科研“三驾马车”协同并进。

一、砥砺前行,开创党建事业融合发展新局面

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推进党对医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附属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医学院二级党组织议事规则,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研究决策制度。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认真履行抓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以及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岗双责”。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新一轮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活动为抓手,持续开展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创建。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师生在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保持优势,稳步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

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按照PDCA管理模式常态化持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加大高质量教学成果培育力度,力争再获高质量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进教学平台、教改项目、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力争再获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一流课程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一流课程4门。组织教师和本科生参加各类竞赛,力争获得国家级奖项。树立质量品牌意识,建立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

在医学院系统举办40场以上教师发展活动,重点针对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微课大赛、青年教师授课比赛等进行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和教育学术能力。

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其联合体试点单位实行同质化管理;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药学、护理、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习基地的培养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从社区活动、医学科普类活动、医学素养提升项目、服务性劳动课程、学业及就业指导等各方面,丰富学生课余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高素质发展。

创新招生宣传模式,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大力开展线上全程宣传活动。强化就业服务,继续推进职业咨询、求职辅导、促进就业政策的宣传落实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等,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保障。

加强和完善红十字会学生分会管理体制,积极开展红十字会服务活动,开展救助、帮扶、宣传、公益等志愿服务;积极申报广东省青年红十字会公益项目。

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研究生课程改革。根据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完善研究生课程设计,建设集中授课、网络平台课程、主动学习、有效评价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保证研究生教学质量。争取在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招生培养、与国外名校联合博士生培养、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方面开发新渠道,为医学院和各附属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支持。

三、稳中求进,不断提高学科和科研竞争力

完成新科研大楼的建设、配置并启用,争取实验研究设施条件能够满足各团队需求,确保优势研究方向(例如:食管癌、乳腺癌、胃癌、分子心脏病学、干细胞、分子影像学、免疫病理、分子病理、生殖医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等)无障碍开展工作;人类表型组研究中心建设进入实质阶段,并完成硬件建设;积极寻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对接,引进资源,创新“院企合作、联合攻关”新模式,与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实验室,合作开展科研工作;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内涵建设,争取获得省级平台的建设立项;完善相应的组织架构建设;为基础医学研究、人类表型组研究产出“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和各附属医院的临床研究能力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计划在优势学科晋级、传统学科体系完善、新医科建设方面有较大进展,包括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点申报的充分准备,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阶段与博士学位阶段的科学衔接,群医学系的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学位匹配工作,在助产学、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学等本科专业方面的准备和申报。

重点培育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护理学4个学科47个重点研究团队,促进其具有比较固定的人员和研究方向;营造有利于“医文相通、医法交汇、医理互助、医工融合”的活跃氛围,在理念、环境、资源、机制、条件和评价方式上发力、创新。

在ESI排名方面,争取临床医学前1%排名在现有基础上再前进50位,基础医学进入前1%,药学进入前1%的可能性再提升;高质量论文、成果、课题、奖项、专利等各类科研业绩在现有基础上整体提高20%左右,并争取较多的成果转化。

四、引培并举,大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拓宽人才招聘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有效利用各学科参加国内外会议的机会延揽人才;对于领军型人才,继续采用双聘、联合引进等灵活的引才方式。

继续开展中青年教师出国培训计划,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为期1-2年的进修访学,形成良好的人才结构和后备人才梯队。

积极利用国家、省、市、医学院及各附属医院政策,加强博士后利好宣传,加大力度引进博士后创新人才并从机制上有利于发挥博士后的作用。

五、持续优化,不断改进管理服务工作

继续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坚持“日报告”制度,与社区、疾控、医疗机构加强沟通、联防联控。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升级改造学院安防系统,对院内监控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提高管理效能;美化完善学院环境和停车场地,消除安全隐患;修缮建筑物外墙破损,做好损坏房屋安全治理工作。

挖掘房源,统筹优化教学科研办公用房,出台教学科研用房管理制度,提高各类用房的使用效率。

六、精准定位,推进医教研一体化协同发展

直属附属医院要准确定位,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医院现代治理体系、学科专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医疗教学科研建设等改革创新,夯实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建设高水平附属医院。积极创造机会融入大湾区,力争在年内在深圳建立新的临床教学和医教研协同基地。

第一附属医院圆满完成三甲复审准备工作,顺利通过“三甲”复审,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进入A级。强化现有国家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医疗辐射带动能力。探索“两位一体”分层次学科体系建设,打造特色高峰学科、优势学科集群。推进医学技术创新,拓展跨区域合作,探索“粤港澳大湾区”专科联盟合作新路径。全面提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科研转化能力;打造“数字化医院”新范式;“汕大模式”医联体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推广同质化医疗服务、医疗技术、医疗安全。异地建设新院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第二附属医院争取医院编制床位数达1500张,全面推进三甲复审工作,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和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相关学科能力。加速急诊急救服务建设,推进急救医学中心大楼建设项目,建设全科医学病房。整形外科争创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学影像科力争成为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推进急慢分治;启动医院集成平台二期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医院建设。

肿瘤医院以创建三级肿瘤专科医院为主线,以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为抓手,实施学科建设攀登、人才队伍塑造、科教兴院战略、运营管理改进和内涵建设加强等工程,逐步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建设骨科、肝胆胰外科、体检部等学科,逐步完善专科建设;稳步推进日间手术、日间化疗等医疗服务;持续推广MDT多学科诊疗模式;加速推进新肿瘤医院建设步伐,争取2022年年底竣工。

精卫中心以建设三甲专科医院为目标,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进一步推进老年医学中心、疲劳医学中心、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心建设。整合现有科研方向,加强多学科合作,争取在生物精神病学、儿童青少年成长、老年精神病学和慢性疲劳实现突破。推动综合住院楼项目建设进程,完成信息基础系统升级改造,建成新一代医院信息化系统。拓展社会心理健康服务范围,形成成熟、可复制的校园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并在全市推广实施。

国际眼科中心以三级甲等眼科医院评审工作为契机,推进内涵建设,实现评审成功目标;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为抓手,提升医疗治疗及运营效率,保持在全国眼科专科医院第一梯队。建设智慧医院,提高医院信息化水平;发挥科研及培训引擎作用,在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生物技术等领域继续开展高水平研究;推进省眼病精准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工作。推进眼视光医学本科专业建设;打造全国白内障显微手术培训品牌。高质量完成易地扩建项目建设。

口腔门诊部完成口腔教学及实践基地配套区升级改造项目,完善药剂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建设,将口腔门诊部升级为口腔医院;继续多渠道、多方式引进高层次口腔医疗人才,继续开展儿童口腔综合疾病干预项目。